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218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6590163
文章正文 查看
新马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3991 更新时间:2011-9-17 19:19:26

新马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2000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规定: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增加一门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该《通知》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第三次全教会关于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在高中教育改革中的具体体现。为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我校决定从200710月起在高一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课程目标
   1
、对学生。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2
、对教师。
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科学的交叉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科研能力。
  
二、课程原则
   1
、本课程旨在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课程的实施和完成负有责任。
   2
、本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刻意追求大纲以外的新知识。
  
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而不是刻意追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创新,但却要求激发和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本课程的指向: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先导。
   4
、本课程的实施原则上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
  
三、课程特点
   1
、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开放性。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3
、主动性。从选择课题题日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都要求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估作用。
   4
、过程性。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研究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体验与收获。
   5
、研究性。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但并不要求其研究结果一定都要创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与创造能力。
 
四、课程实施步骤 研究性课程实施流程图



 

 

 

 

 


 

1、确定研究课题。
  
分析学校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与人文资源,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2
、课题的实施。
1)准备阶段。
动员学生、教师、家长参与。
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蓄,提供旋梯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进行科研方法指导。
组织专门管理体系,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管理小组。
  任:陈思宁

副主任:柏建基  黄亚明

  员:王贻松  谢迎九  施建明  丁幸华  刘荣昌  郑德军  陈宜忠

  员:教研室主任、高一年级各学科备课组长。

专家小组:任课教师、聘请的校外专家、学有专长的家长
管理小组:年级组长、班主任
2)选题阶段。
教师选题:年级组教师以各班班主任为主,由任课教师或由几科任课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年级组教师以各班主任为主,由任课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开展主题讲座,提供课题方向,吸引学生申报选题。开展主题讲座,提供课题方向,吸引学生申报选题。
学生选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海报和主题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按顺序填写《选题意向表》。学校收集《选题意向表》,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班主任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
  
选题原则:
  
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他周围的社区生活;问题最好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能回答和解释某种现象和问题,尤其是要对中小学生有正面教育意义;考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年龄特征和任课教师的指导能力;注意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影响。
 
选题要从多方面寻找课题:
  
教材中涉及的与实践有联系的内容;学生个人生活中,社区中、校园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分析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前沿内容;学生的即兴灵感。
学生题日类型,可以是研究一个问题,改进一种工艺,策划一次活动,也可以是设计一份产品、制作一件作品,完成一项调查。可以是理性思辩的,也可以是动手制造的。总之不要只是一种模式。
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生和指导教师见面,了解指导教师对主题的构想说明。学生小组开始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人士等,确定自己具体的研究子课题(即确定与主题有关的更小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小组的课题,并指导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教师根据与学生讨论的结果,撰写指导各小组研究的教案
3)课题评审。
  
学校组织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由指导教师主持,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不合格的小组,需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
4)研究实施阶段。
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
学生定期和指导教师见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
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随时记载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5)总结与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适合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成果形式不拘,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具体,鼓励创新。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著作法》,反对简单的抄袭或对资料做剪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研究成果一份、研究成果英文摘要一份(至少200个单词)、其它方面收获总结一份、收集到的资料索引一份、课题涉及的科学术语词汇表一份、课题实施过程中所有原始资料一包。
最后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后附资料索引目录。
以课题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各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展示必须用PowerPoint演示,还可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展板、投影、录像、实物等)。
每个学生交一份个人总结,600字左右,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和贡献。
上述材料使用文字编辑软件、用16K纸打印,于答辩前两天交给指导教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题组评议改进并完成研究报告,作答辩前准备。
6)答辩。
答辩主题分类,一个主题下的各相关课题在一起答辩。
答辩时间:每组15分钟(10分钟报告,5分钟提问讨论)。
答辩程序:A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B、小组代表作英文摘要报告。C、小组成员回答答辩教师组的指导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由哪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由答辩教师组和专家临场指定。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其他同学可帮助操作演示设备。)
答辩后由答辩教师组的指导教师和专家进行评议、打分,并填写答辩记录表。
7)评价。
学生根据评价表自评,并呈交个人工作记录本
学生小组展开互评,评出每个学生的分数等第。班主任老师负责汇总:将开题评审的成绩、学生平时成绩和答辩成绩统一汇总,根据学校规定的不同权重,对每个学生作最后的成绩评价。
   
五、课程评价要点
   1
、对学生。
学生态度:主动性、创意、协作、完成任务情况和采纳他人意见等。
学生资料研究能力: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使用新技术、向周围人请教、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等。
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方案的可行,研究手段的选择,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对研究结果的表述和发挥,科学术语的使用,各种软件的使用等。
书面文字材料: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
答辩:报告的结构、主要观点的突出、对内容的理解、论据的质量、仪态和表达能力等。
   2
、对教师
态度:与其他老师协作,指导的到位与及时,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事先认真准备等。
指导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善于点拨学生的创造火花和欲望,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能认真备课撰写教案等。
继续学习:主动学习本学科前沿知识,关心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会使用各种新技术学习,能开设有关科研方法和本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
  
六、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
   1
、学校成立研究性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研究组,负责课程的研究、开发和教师培训,确定实施步骤和日程安排,制定评价方式和标准,使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我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
   2
、学校对现有的图书、设备进行整理,统一调配、妥善安排教室与实验室和机房使用,尽可能在图书设备上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3
、学校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入手和关键,能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是评价我校教师是否合格及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4
、学校开展高一年级家长会,宣传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安全问题,取得家长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5
、学校要求行政、总务各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