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217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6578597
文章正文 查看
《普通高中开设化学史选修课的研究》实验方案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6252 更新时间:2011-9-17 20:10:31

《普通高中开设化学史选修课的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方案中明确了课程设置的几个重点:“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应该说,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的选择性,倾注了较大的关注。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课程选修制。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教育集权制国家(如法国、日本、俄罗斯等)由于长期加强了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选修课的建设,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如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继续扩大选修课程的比例,而且对选修课程的要求也提高了,在高中阶段从1982年起就开始减少必修课程的学分,增加选修课程的学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前只在部分名牌高中进行学分制试点,没有对此给以足够的重视。因此,这次新课程改革在总结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为“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其目的是为使学生在普通中学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继承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成就是众多化学家献身科学事业、代代承传的结果。化学史的内容之一,就是介绍和描绘从古到今众多化学家的贡献、生平和他们的化学学科思想,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激发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和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化学史以人类与化学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描述化学家探索科学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懊悔、曲折与反复、分歧与争论,使受教育者在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上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热烈的情感,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已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由于化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史在高校化学专业作为一门课程去学习,而在高中阶段除教材中有零星的化学史相关内容外,并无专门的内容去介绍和研究,而在中学阶段并无开设化学史选修课的先例,同时配合新课程中选修课的开设能有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教师开设选修课的能力等方面,都值得去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1.研究的目标、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史选修课的欲望与热情,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活动,增强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强化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开发适合于本校实际的校本选修课程,通过化学史选修课的开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化学史选修课校本资源的开发研究

学生在选修课中的合作探究方式研究

化学史的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相关性研究

化学史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学生科学观的形成相关性研究

化学史中科学思想与学生人生观关系研究

2.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化学史是研究化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中包括化学各个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酝酿、产生和发展过程。从大量的资料中,把化学学科认识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曲折过程概貌整理出来,揭示出化学学科进展的历史足迹,并从中概括出化学的基本规律。通过化学史的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思想性和启发性。提高化学习的情感和学习能力。

2)支撑性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树立以人的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人格、兴趣、才能等,允许学生对自己的素质组合、发展方向作出选择,并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其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学会”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Ga rdn 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交际、自省和认识自然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应当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入手,确立教师的多元智能观念,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状况,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选修课指导制度,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社会学理论  社会的分层及社会对人的多方面的需求要求学校课程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要求有注重过程的发展性的评价体制。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3.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高中化学课程应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描述化学家探索科学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懊悔、曲折与反复、分歧与争论,使受教育者在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上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热烈的情感,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已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4.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实验法。与其他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和借鉴,本校同年级对照班的比较。②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研究目标,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他手段和仪器,注视事物的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的方法。需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需要运用观察法来研究、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时间和质量。同时,通过观察得到信息、调整对策,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科学性。

2教育调查法。通过开放式问卷及访谈法所获取的内容,来编制研究问卷,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3个案研究法

4)教育叙事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其它一些研究方法。

5.操作要点

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首先进行自我思考、查阅资料,对化学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处理、整合,制定教学方案。

通过对中学化学的各分支,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加强化学史的教学,让学生对化学的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即古代化学时期、近代化学时期和现代化学时期有整体的感知。

通过课堂渗透、专题报告和查阅资料等途径,介绍和描绘化学家的贡献、生平和化学学科思想,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实是求是的科学精神,强化化学科学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采用问卷调查、竞赛等方式,对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与综合评估。宗旨是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发展科学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究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5)将讲授与探究、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制定系列小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如门捷列夫传等等。

6.实验观察指标

1)学生能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积极参加化学科知识竞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加强。

观测途径:学生课堂反映,参加相关活动情况,实验班选修化学志愿情况。

2)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基本养成自学的习惯。

观测途径: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课堂表现,信息给予类题的测验成绩。

3)学生能较好地把握化学教材知识体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化学观念和实验基础,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测途径:学生课堂表现,课外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即“三小”完成情况,测试成绩。

7、实验的组织形式及实验对象的选择

本实验以选修化学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从2009级高一年级选修化学的学生中进行分组对照实验研究。

8、课题研究工作安排

120099月—200910月完成课题设计及实验的有关准备工作。

220091020112月进行对比教学研究。

320112月到20116月调查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及鉴定验收工作。

9、实验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长:

(新马高中年级高一年级管委会副主任)

设计方案,理论、实验指导

副组长:

邵玉斌(新马高中化学教研组长)  制定计划   撰写报告

司树喜 (新马高中教务副主任)    组织实验   数据分析

陈士军 (新马高中备课组长)       组织实验   撰写报告

  员:

杨学慧   组织实验

许先慧   组织实验   教学研究

黎国林   组织实验   教学研究

马常利   组织实验   教学研究

  旺   撰写小结   兼资料员

吴秀莹   教学实验   教学研究

  军   撰写小结   兼资料员

        撰写小结   兼资料员

戴金海      撰写小结   兼资料员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普通高中开设化学史选修课的研究》课题组

                                              20091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