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218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6586507
文章正文 查看
在哲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2689 更新时间:2015-4-28 14:55:09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莫树华

 

[摘要]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把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教学手段和创新评价机制三者作 为一个系统来处理。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能产生对其自身来说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或新思想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哲学思维深入人心,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注意什么问题,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呢?笔者认为:

 一、师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动机则是推动人行动的心理动因。”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因而要求师生都 具有强烈的创新 意识,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方能更好实施创新教学。

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这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创造的教学观,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能胜任对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应变教“学问”为教“思创”,注重学生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角色上,应由“教”变为“导”,引导学生去认知,指导学生去操作,劝导学生去参与,诱导学生去创造。其次,要树立全面的、发展的学生观。应相信学生都是有创造潜能的,只要引导得当,都可培养创新能力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学生感受创新乐趣,形成创新意识,这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

创新教学模式,就要打破常规,使学生产生新兴奋点,感受创新的乐趣。学生初次接触《哲学与生活》,大多带着陌生而又好奇的心态。这时,教师若抓住时机,营造创新的气氛,无疑能起到“先入为主”的功效,为今后培养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精心设计趣味性材料,如哲学故事、名人名语等,学生品尝这些材料后,情趣倍增,产生“趣味哲学”的意识,并领略“生活处处有哲学”的道理,从而诱发学习哲学的欲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合理选择材料,创设新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以教法的创新带动学法的创新。

二、哲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总结中,笔者认为,下列做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方法一:勇于挑战常识,摆脱固定观念束缚,激发学生创新内动力。

常识,多为先人总结出来并大众化承认的心理定势,“习惯成自然”,它同固定观念一样,成为创新的障碍。因此,在哲学教学中,通过辩论,挑战常识,突破固定观念,使之升华,无疑是创新的表现。如“水往低处流”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经验或常识,容易被当作“确是如此”加以完全肯定。但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换角度论证,就马上发现它只是一定时空范围的经验。其实,通过辩论,学生很快得出新结论:“人们通过改变事物作用的形式,可使水往高得走”。这样,学生启动了创新思维,明确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辩证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

方法二:善于设疑激趣,开展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科学联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工作首先要使学生对所教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让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体验、新兴趣点。正如卢梭所说的,“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开展问题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励创新。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和实际出发,科学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围绕教材,又不 拘泥于教材,通过师生互动,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的一种方法。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善于发现 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善于从看来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去发现问题,这是问题教学的起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侧向、多向、逆向等思维方式去重新审视某个观点或命题,或针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题方法,或针对某个答案提出更佳的解决方案。在哲学教学中,教师可就教材本身的材料“就地取材”,创设新情景,变换新角度,引发新思维。如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人教版)一框时,我引导学生仔细思考:矛盾双方斗争的形式和结果有哪些情形?开始,许多学生认为,矛盾斗争就是双方你死我活,两败 俱伤。这显然陷入单向思维而阻碍了创新,于是我启发:从维持事物存在角度去思考,再从促使矛盾解决、事物消亡的角度 去思考。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答案多样化了,学生谈到三种情况:矛盾双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矛盾双方势均力敌或两败俱伤,暂时缓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显然,这些结论都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表现,更是思维创新的表现。

开展问题教学,必须创设问题情景,设疑激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引发联想,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创新。比如在讲“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联系着”观点时,我引用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故事,提出“火与鱼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学生顿时兴趣大增,我适时结合图示(见下图)讲解,引导学生运用联想,通过二维组合,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懂得了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

       (城门)火——(池中)   水——(水中)鱼

            (对比联想)         (接近联想)

必须注意,开展问题教学决不是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转化为一个个具体问题(习题)去解决,否则会陷入题海战术中。

方法三:结合解题演练,培养创新思维。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学生过分迷信书本,迷信答案,那简直成了“书呆子”。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解题演练中,学会举一仿三,触类旁通,激发创新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

1.巧设命题,留出思考余地,激活逆向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逆向思维,即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求事物的另一面,得出新结论。如在讲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后,我设置了一道辩析题:“人心齐,泰山移”。一段时间的准备后,通过提问,发现同学主要用正向思维,委少用逆向思维。最后,我加以引导,归纳下列思路:(1)事物运动是绝对的,泰山总处于“移”之中,不因“人心齐不齐”而“移”;(2)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故“人心齐”能“泰山移”;(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同学们在启发下,结合辩析题的答题方法和特点,做出了较满意的答案。通过这样演练,激活逆向思维,带动创新。

2.变换问题思维角度,寻求“一题多解”,激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一个要求是对已知观点进行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达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曾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动画),情节是这样: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突然掉落下来,这已经是它第六 次失败了。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同学们被它吸引住了,我及时提出问题,请根据动画情景,分析“失败越多,离成功越近”的观点,经过讨论,同学们激活了发散思维,形成三种不同思路:

思路一:从对立统一观点来看,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条件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到正确方法,否则,失败再多,也难成功。

思路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主观与客观相背离,失败再多,也难成功。

思路三: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来讲,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取决于是否尊 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是看失败的多少。

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学会了多角度思维,也 从蚂蚁的失败教训中明白一个道理:碰到挫折,要开动脑筋,不断变换思维角度,不能盲干。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得到有效的贯彻。

方法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思维时空,让学生在参与中实践创新。

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地点和条件影响,使教学双边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应结合研究性学习、讨论会、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更加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开展合作学习,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使学生掌握深刻而常用的知识,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重视课外阅读和课外科技活动。他认为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会发现许多不懂的东西,从而产生求知欲,主张为学生提供足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据此,笔者认为,不但课堂教学要注意“留白”,还学生思维的时间,而且课余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开展合作学习,实践创新。

三、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并建立一种比较合理的创新评价机制,能有效推动学生持久地开展创新思维。“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最高的规律。”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不从众的意识、思维和行动,具有独到的眼光,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独树一帜的风格等。这些独有的个性,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便成了创新。个性若受到阻碍,创新便得不到保证。现有考试选择题答案的单一化,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对主观题的答案要带头质疑,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形成多元化答案,才有利于反映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以生为本,尊重个性,说到底就是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提倡适合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把思维的空间让给学生,使其在掌握“双基”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兴趣与爱好,体验成功,开发潜能。高考也不是要选拔高分低能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创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更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创新的评价机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说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当务之急。创新能力并不是优生的专利,有些“差”生只是由于其创新能力被扼杀、被埋没而已。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无论是培优还是扶差,都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