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220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6604797
文章正文 查看
陈玉英校本教材教案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7167 更新时间:2011-9-17 17:57:57

第五章   科举制度

陈玉英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熟知有关科举制度的术语。

          2、能客观、科学地看待我国的科举制度。

          3、更加热爱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学习重点:

阅读校本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和有关科举制度的术语。

学习难点: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形成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客观、科学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范进中举》导入。(让同学回忆《范进中举》的内容,引出“科举考试”这一概念,问问同学对“科举考试”了解多少,请同学说说。)

二、回顾、发言

请同学回顾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科举考试”的常识,稍作整理后介绍给其他同学听听。

同学自由发言:——————

三、阅读教材,全面、系统地了解。

师:从同学刚才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同学博学多才。当然“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化”是非常复杂的,要想系统地了解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下面请同学自读课本看看能否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化”。

生:认真阅读教材————

四、课堂检测

师:为了了解同学阅读情况,下面请同学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呢?请按照朝代的顺序简要地说说。

问题二:

能列举出五个有关科举考试的术语并解释吗?

生:进一步阅读,并进行帅选、整理,再回答————

五、个性表达

    根据所读的内容,结合自己以前所接触到的有关科举考试的人和事,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现在有科举考试的影子吗?

学生发言:————

六、师生共得:

古代的科举制度这样一路走来,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不断的进步,至此古代的科举考试演变成现在的高考。其实现在的高考也有一些当时的科举制度历史存在,两者有着相似性,像当时采用糊名的方法来批阅试卷,现在的高考制度也是需要糊名的,这样可以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像科举考试是选拔全国各地最好的人士,高考也是全国性的,这样有利于更多的精英荟萃,一山还有一山高的汇总。像当时都是选举考试第一名的,任职的官位就越高。现在的高考也是选取分数最高的就读最好的大学,以分数高低决定前途。其次现在的高考制度比古代的科举制度具有先进性,古代的科举制度要在学堂住上三天三夜,直到考试圆满结束。而现在的高考不必这样,只是需要两天时间分科考完四门课程。古代的科举制度只允许男子考,做官的更是堂堂男子汉,而现在的高考男女皆可考,废除了性别歧视制度。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社会不同等级成员间的相互转变创造了条件,通过考试决定做官的机会,高中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现在的高考是通过考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就读,将来朝着自己的理想发展和最终获得求职的机会。古代的科举得了第一名之后就是状元,没有再高的学位,而现在的高考制度之后就是本科生,甚至继续考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步步高升。古代的科举制度在满清曾经出现舞弊案兴大狱,江南科场狱等混乱局面,手段阴险毒辣,令社会人士都人心惶惶。而现在的高考中也存在舞弊事件,但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惩罚手段的严厉性,所以概论已少之又少。

因此,科举制度与现在的高考有其关联对应性,国家正在一步步完善各项不足,一项制度的实行必定有利有弊,怎样做到尽善尽美正是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国家输送和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还是付诸于现在高考的制度,必须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这是振兴中国的必然之道。

 

 

 

 

 

第六章  风俗礼仪

陈玉英

学习目标:

1懂得礼仪的发展史,了解一点礼仪学理论。

2、尽可能全面、系统、熟练地掌握现代礼仪的基础知识。

3、传承礼仪之邦的优秀传统。

学习重点、难点:

懂得礼仪的发展史,掌握现代礼仪的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人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名重八方的礼仪之邦。即使是在等于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的二十四史之中,我们也能明确而清晰地读到我们的祖先在礼貌仪节上的许多讲究、规章和准则。现在,尽管几千年过去了,时代不同了,许多古代的礼仪礼俗已不复存在,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更为合理、更为完善,更为实用的礼仪形式却又不断产生,而且今古相承,中外相连,悄然形成了它自身的一个日臻完善的体系。

二、有关礼仪的故事

1、请同学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礼仪”的故事

      同学:—————— 

2、老师准备的:

张良拜师   孔融让梨    程门立等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呢?中国是礼仪之邦,到底什么事礼仪?中国的礼仪有何特点呢?)

三、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

请同学阅读教材,做进一步的了解。

四、师生总结

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否对中国的礼仪进行进一步地概括呢?

同学试着发言:————

师生共同概括如下:

(一)尊老敬贤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1)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2)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四)容仪有整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1)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2)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3)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 ,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五、审视自己、提升境界,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结合所学的知识,审视自己的行为,我们是否在践行着“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呢?我们要怎么做呢?

 

 

 

 

 

 

 

第九章  文史典籍

陈玉英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文史典籍的相关内容。

2、培养珍视和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我国的文史典籍的相关内容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六艺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史典籍。其实,中国的文史典籍不胜枚举,谁能告诉我们还有那些?

二、集众人智慧

请同学将自己知道的有关的文史典籍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同学:————

三、阅读了解

请同学阅读文本,了解我国文史典籍的相关内容

四、师生总结

文史典籍真是我国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例如: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