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366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7111532
文章正文 查看
淮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法研究》开题报告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49 更新时间:2024-10-22 16:30:50

王贻松、郑德军主持的“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法研究”课题由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于2022年1月26日批准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为2021GHKT201。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原课题主持人变更为陈香峰、钟开宏。

一、研究背景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 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正式颁布,以及新课改在全国各省市如火如荼地推进实施,学校校委会充分认识到推进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学校原有“20+20”高效课堂建设基础上,乘势推进以“学科核心素养”建设为中心的课堂改革。学校在陈香峰校长主导、王贻松副校长带动下,全体教师积极学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先后购买《高效课堂八讲》《中国课堂的奇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等书籍供全体教师学习,为全面推进新课改做好理论准备。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长期行教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教学模式,其程序结构是“讲—听—问—答—讨论”。孔子讲授,弟子们听后,孔子让弟子发表意见,弟子问,孔子答,师徒互相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启发思维、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优点。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现代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对人脑活动机制的揭示,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过程的概括,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接受和选择信息活动的研究,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等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这一阶段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当今,开展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校及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网上搜索,其数量之多无法统计。这些研究以认知规律、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以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本校实际和对新课程的理解,制定课堂教学流程,形成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有些地方也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为新时代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是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次明确指出:新课程“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对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科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对于学科核心素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制定了课程目标,依据任务群、模块群学习任务制定了学习目标,并制定了五级学业质量水平、高考命题指向的考试测评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 “四翼”从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是研究命题、指导教学的重要文件。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结构化、情境化教学改革探索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中多有开展,例如艾静老师《物理学科素养视域下的问题情境化层级结构的建构及运用》,卢淳老师《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总体原则:情境化与结构化的统一》,常磊老师《情境视角下的数学学科素养》,诸定国老师《写作教学中的情境化与任务化》,等等。但是在全校课堂教学改革中推行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课堂建构教学法的研究不太多见,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推进此项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但在头脑中不应该是堆积的。结构化对知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储存时,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应用时的检索效率。当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的多少及其性质和组织结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有实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之后才能真正促进问题的解决。

2.情境化:情境是指与参与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和环境。为了实现教材的优化使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以实现知识的生活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使学习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引起学生的情境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建构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4.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质与学科任务,为培育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而提出的关键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

5.六步建构教学法:是基于结构化、情境化、活动化的教学内容,以“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目标教学方法操作过程,形成旨在切实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意义在于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得到真正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真正形成。

四、研究目标

1.优化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优化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4.优化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致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优化教学手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优化教学内容:熟悉课程标准,落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充分挖掘与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7.优化教学时间:要压缩教师单向传输信息的时间,精讲精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的时间。

8.优化教学评价:以学论教,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

五、研究内容

1.国内外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模式理论比较研究

国内外教学模式理论及实践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课题研究首先要应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吸取和借鉴其中科学的、先进的、共性的东西,变成研究成果。

2.新马高级中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形成“20+20”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学校将乘势推进以“学科核心素养”建设为中心的课堂改革。在推行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法之前,搞清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前提。课题研究要用分析法对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搞清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搞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搞清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只有这样,课题研究才能得到符合学校实际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模式的功能研究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研制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模式的作用。

4.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法的操作流程研究

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法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课堂教学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为了体现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还应分学科分课型制定课堂教学操作流程。为了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让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应用,课题研究除了制定课堂教学操作流程外,还应给出各学科、各课型的教学设计实例和课堂实录。

5.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法教学评价研究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研究,不仅应包含操作程序,还应该有操作程序实施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表。本研究还应包括该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表研究。

六、研究重点

1.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学习目标定位。包括学习目标的四维定向:一级目标(教育目的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级目标(学科目标层):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三级目标(教学目标层):任务群、模块(学习目标);四级目标(考情学情层):二四级学业质量水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生学业水平。

2.切合考情、学情的导学方案。包括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内容与目标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指向精准教学的讲评案:导学与精讲的统一、学情与考情的统一。包括依据学历案设计的导入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知识点的逻辑化规范化分析、重难点精评精讲的预设方案。

3.切实转变学习方式的六步建构教学法。在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建构六步教学模式,具体步骤为:①导入亮标、先学先练(示标);②问题导思、情境诱学(思标);③有效合作、深度探究(探标);④踊跃展示、大胆质疑(议标);⑤精评精讲、释疑化难(对标);⑥测练自结、自主建构(固标)。

4.基于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科化。根据六步建构教学法课堂教学基本范式,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学情,形成“一型一模、变式组合”的学科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七、研究思路、过程

1.探索阶段(2021年09月-2022年06月)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正式颁布,以及新课改在全国各省市如火如荼地推进实施,学校校委会充分认识到推进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学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先后购买《高效课堂八讲》《中国课堂的奇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等书籍供全体教师学习,为全面推进新课改做好理论准备。

2.推进阶段。(2022年09月-2023年01月)

⑴组织学习、考学推进。⑵分项探索、重点突破。⑶组织论坛、研讨推进。

3.推广阶段(2023年02月-2024年01月)

⑴典型引路、先行先试。⑵团队建设、示范引领。⑶学习中反思、实践中完善。⑷过关考查、评优激励。

4.总结阶段(2024年02月-2024年06月)

⑴课题研究、撰写论文。⑵经验推广、成果固化。

八、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找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

2.比较研究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共性与个性,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

3.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4.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5.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6.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

九、课题分工


 

十、预期成果


 

十一、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六步建构教学法是基于结构化、情境化、活动化的教学内容,以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目标教学方法操作过程,形成的旨在切实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意义在于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得到真正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真正形成。

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法研究,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基础上,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吸取和借鉴其中科学的、先进的、共性的东西,形成实用型、可操作、具有新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构化、情境化背景下的六步建构教学法融合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是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有益尝试。

十二、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以陈香峰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组员包括副校长、各教研室主任,并由教学教研中心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

2.指导保障。计划聘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专家担任课题研究顾问,聘请南通地区教育专家担任指导老师。

3.经费保障。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及时、足额拨付经费。

4.制度保障。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业务量化考核项目,纳入绩效考核;制定教科研奖励方案,根据教师撰写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质量、阶段性研究报告进行奖励。


附参考文献:

1.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2.李金池:《中国课堂的奇迹》

3.黄建锋:《大单元结构化教学》

 

附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