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峰、郑德军主持的“三星级普通高中加强教研室和备课组建设研究”课题由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于2021年3月5日批准为专项课题,批准文号为淮教研【2021】3号,编号为2021GZZX49。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原课题主持人变更为陈香峰、钟开宏。
一、研究背景
新马高级中学创建于2007年,建校16年,新马人秉持“致远”校训,践行“明理、敏行”校风,落实“策略更精,细节更细,效率更高”的教风,教学质量节节攀升。建校16年,新马人创新理念务实进取,强化“为学而教,以教促学”理念,突出“激情德育、高效课堂、精细管理、精准教学”管理特色,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学校实行“由”字“三纵三横”管理模式,“三纵”即教学教研、学生发展、后勤保障三条纵线,“三横”即三个年级,“三纵三横”管理模式以教学为中心,相互之间既分工清楚,职责明确,又相互协调,共同管理,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务实高效。
学校教学管理特色鲜明,实行校长室领导下的双线条线管理体制,即:一是年级管委会——备课组——学生一条线,二是教研室——备课组——教师一条线,双线管理既各有侧重,又交叉互动,形成合力。
学校教学成绩出类拔萃,办学16年,13年获得淮安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奖、优秀单位。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的需要,进一步突出学科教研在教师管理、成绩提升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2020年起,学校增设了学科教研室,以学科教研室牵头,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
二、研究综述
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门设置教研机构和配置教研工作专业人员,学校有教研组的建制,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省、地、县、校多级教研网络体系,而学校教研组则是这一体系的基础,是教研制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石。
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早就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教研制度的诞生,到教研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几十年来,一线教学工作管理者和学者、专家都对学校教研组建设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杨向谊、陆葆谦编著的《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一书,在对教研组发展历史及其沿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当前新课程实施中教研组的功能和作用,澄清了对教研组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它的本质与内涵,并且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高度形成建设的思路,提升了思考境界和立意。聚焦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分别阐述具体的实施操作,提供了有益的成果和经验,具体涉及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制定、教研活动方案的策划、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及其培养等。
康新江编著的《衡中教师工作手册:学科组长篇》一书,结合时代背景和管理实践,从教研组工作意义与职责、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对教研组建设做了有益的探讨。把历史研究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仅对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学管理的特点和推动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促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和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有利于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梁威、卢立涛、黄冬芳、金利等人编著的《夯实基础:中国特色教研组建设》一书,从理论上阐释了基于学科教学研究的教研组发展与特点,并结合大量案例介绍了教研组的常态工作与特色教研创新。
我校在借鉴他校教学管理经验基础上,成立学科教研室,在教改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积极探索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之路,使之成为完善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机构。
三、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教研组,即学校内研究教学问题的组织。教研组的全称是教学研究小组,是学校与教师的研发机构之一,它不但是教师专业能力增进的重要舞台,还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的发源地。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早就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 ,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尔后,教育部于1957年还颁发《中学教研室工作条例(草案)》。设立教研组,目的是学习有关中学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如今改为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
我校为提升教研组机构地位,将学科教研组提升为学科教研室,和学校中层正职同等待遇,极大地提高了教研室主任工作积极性。
学科教研室,是学校各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组织,在学校同时发挥着教学管理职能,和各年级、各科室共同构建起学校运行的网络。学科教研室主任立足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负责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协调三个年级备课组的工作,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科学有序地运行。
学科教研室的成立是各年级备课组管理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职能部门,负责协调三个年级备课组的相关工作,并对备课组进行管理。学科教研室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组织,引领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同时,学科教研室作为一个教学管理组织,在教师管理与调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科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的基层组织机构,它就像一座连接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之间的桥梁,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它能保证学科工作的规范运行,引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研室主任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备课组: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基层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是落实校本研究中"同伴互助"的主要组织。
备课组主要职责是: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按单元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对单元教材进行具体研究,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并负责实施;制定课时计划,按照教学要求,逐课进行教材分析,共同确定教学重点,确定教学最佳方案,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共同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措施;定期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制定改进方法。可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科研促教,开展旨在解决亟待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如案例研究、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的研究。
四、研究目标
学科教研室、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实施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机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与摇篮。学科教研室的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乃至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目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师专业成长越来越成为制约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于以教研室、备课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学校教研室工作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室、备课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全面提升教研室和备课组工作水平,特开展《新马高级中学教研室和备课组建设研究》。
五、研究内容
⑴处理好教研室和年级关系研究。学校年级与教研室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室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室、年级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室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室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室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和教研室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室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的协同下,教研室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室的管理体制。教研室要在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下,与年级协同开展工作。
⑵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组织和机制研究。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组织,形成“教学教研中心一教研室一备课组一教师”的学科教研网络。教研室和备课组要配好一个带头人、制定一套工作制度、形成一种凝聚力、培育一股教研风。真正把教研室、备课组建设成为一个紧密型的学术团队,真正成为“教研共同体”。要建立教研室和年级组协调管理备课组的机制,教研室代表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站在专业的制高点上指导和评价备课组的工作,年级从行政上加以督促和执行,并提供备课组活动保障。
⑶教研室和备课组的职能设置研究。教研室和备课组应切实担负起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加强学科常规管理与教学研究。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任。教研室要找准如下职能定位:①计划与实施。确定工作目标,科学制定教研室阶段、学期、学年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科学统筹备课组工作,做好学科建设三年规划;②组织与研究。科学安排教研室阶段性、学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浓化教研室的研究氛围,主动协调备课组之间、同组教师之间的教学与教研的关系;③督查与管理。对本学科教研工作过程和状态进行经常性、阶段性、重点性的检查与督促,强化教研过程管理;④活动与指导。按计划定期组织教研室内外的教学研究活动与观摩,加强业务指导;⑤校本与材料。注重校本教研,加强教研室的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建设和积累,丰富教研室的校本资料;⑥学习与培训。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促进教研室的整体优化。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在年级和教研室的管理和指导下,全面落实学校学科教学计划,有效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和业务学习等活动,不断提升年级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
⑷调动教研室主任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励策略研究。首先,要放给教研室主任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室、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⑸积极创新教研室和备课组工作方法研究。教研室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室、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⑹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研究。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室、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人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室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⑺切实抓好教研室和备课组的常规建设研究。要强化教研室、备课组建设的意识,注重教研室、备课组的队伍和工作常规建设,不断加强对教研室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的管理,落实好检查监督制度,确保教研室、备课组活动经常、有序、高效开展。要完善教研室、备课组考核办法,坚持部门考核与学生评教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要积极拓展教研室、备课组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特别要围绕学科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的备课组活动模式,提高师生教与学的品质,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要确立业务校长是教研室、备课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把教研室和备课组建设摆上应有位置。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是教研室、备课组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不断强化内功,提高工作水平,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优势学科、品牌学科。要注重不同学科教研室、备课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同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六、研究重点
我校将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基础上,借鉴他校先进有效的教学管理经验,积极开展教研室和备课组建设研究。重点开展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研究,处理好教研室和年级关系研究,如何进行教研室和备课组工作考核研究,等等。
七、研究思路及课题分工
1.研究思路:由课题主持人牵头,依托教学教研中心、学科教研室、备课组力量,组建课题组,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完善,逐步达成研究目标。同时及时总结并推广经验,完善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八、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对有关开展学校教研室和备课组建设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整理,探索我校教研室和备课组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文献收集来寻求课题的理论支撑,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对我校教研室和备课组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听取广大教师对教学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教研室和备课组工作。
3.行动研究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室和备课组活动,并对各项活动进行评价,以便调整学校教学管理的方针策略。
九、研究过程
在我校原有的教学管理经验基础上,借鉴教育发达地区和优秀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从管理机制、部门职责、绩效考核等方面开展研究。
具体研究思路为: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开题论证——开展研究——总结提高——成果鉴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21年2月-2021年3月)
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收集发达地区和优秀学校先进资料,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总体目标、阶段目标,设计课题研究总体框架,撰写课题评审表格,积极进行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21年3月-2024年2月)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成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实施调整。实施教学管理改革,推进教研室和备课组工作效能提升,最终结题提升,总结成文。
3.总结阶段(2024年3月-2024年6月)
整合资料,提炼经验,形成成果,组织鉴定。
十、预期成果
十一、主要观点及可能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⑴在认识理解层面,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教研组建设的沿革轨迹,把握它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回归其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本源,并且进一步清晰地聚焦这一本源,扎实地推进这一教师学术组织的建设。
⑵在理论指导层面,充分学习和运用学习型组织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师行动学习以及知识管理等理论,并且进行合理与科学的整合,形成教研组建设的理论支撑,在指导教研组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使教研组的发展更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可持续性。
⑶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建立教研组中教师群体发展的共同愿景,进一步夯实教研组建设的组织与制度及其管理基础,同时理清和抓住关键环节,探索新的操作方式方法,进而系统提升教研组建设的有效性。
2.可能创新之处
⑴在对教研组发展历史及其沿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当前新课程实施中教研组的功能和作用,澄清了对教研组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它的本质与内涵,并且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高度形成建设的思路,提升了思考境界和立意。
⑵聚焦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开展教研组的实施操作研究,具体涉及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制定、教研活动方案的策划、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及其培养等。
⑶关注教研组建设的实践案例研究,对学校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而开展或实施的一些案例研究,总结经验,优化举措,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十二、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以陈香峰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组员包括副校长、各教研室主任,并由教学教研中心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
2.指导保障。计划聘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专家担任课题研究顾问,聘请南通地区教育专家担任指导老师。
3.经费保障。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及时、足额拨付经费。
4.制度保障。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业务量化考核项目,纳入绩效考核;制定教科研奖励方案,根据教师撰写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质量、阶段性研究报告进行奖励。
附参考文献:
[1]梁威、卢立涛、黄冬芳、金利.《夯实基础:中国特色教研组建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2]杨向谊、陆葆谦.《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01
[3]康新江.《衡中教师工作手册:学科组长篇》[M].任命日报出版社2019.03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