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 文章总数:1366
  • 共有栏目:103
  • 大栏目数:19
  • 子栏目数:84
  • 校园图片:8
  • 本站已被浏览:7101642
文章正文 查看
淮安市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专项立项课题《思政一体化建设中高中教学路径研究》开题报告
新马首页 来源:NCIC 作者:NCIC 关注:41 更新时间:2024-10-22 16:46:25

王青、王玮铖主持的“思政一体化建设中高中教学路径研究”课题由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于2023年12月批准为淮安市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专项立项课题,编号为2024SZ070。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重大部署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是落实这一重大部署的关键环节。

近两年来,淮安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全市上下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积极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等系列活动,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淮安市将常态化长效化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全国周恩来精神弘扬高地、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高地、长三角地区红色文化体验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对思政一体化的理论研究较多,众多学者已经着重研究过为何进行思政一体化、思政一体化制度建设、思政一体化的理论内容贯通研究、思政一体化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和新课标要求的落实研究等,少部分学者的研究指出了在思政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

学者陆道坤、陈吉钰在《“大思政课”视域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一文中指出推动一体化的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和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同向同行,进而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以及两者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育人格局,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着重研究的如何构建“三个一体化”育人格局。

学者李琰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一文中指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建构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的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这个内容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为目标。

而在思政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实践路径研究少之又少,仅仅有一些研究思政一体化的学者简单提及文化认同,而在文化认同的培育研究中很少涉及到思政一体化。

学者崔园园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文化认同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文化认同的特点,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文化认同必要性,以及如何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学者夏苏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研究》一文中指出健全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认同内容,整合教育资源,促成文化认同合力,助推文化认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价值的有效发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思政一体化视域下苏北普通高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研究其中确定学段为高中,高中作为承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和衔接大学思政课的中间学段,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浅到深,循环上升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一切要素、所有资源相互协调、逐渐融合的过程,相较直接作用于物质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作用于更为抽象和复杂的人的意识、精神、思想观念等层面,并转化为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心理活动、道德规范以及行为习惯等。在此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永恒发展的动态过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文化认同也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阶段中的不同需求和挑战来完善和更新。通过聚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实践路径。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本国家及其内在本质的认可与接受,是个体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宗教、历史等的认可。探索文化认同实践路径就是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使用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增加人们对本民族、本国家及其内在本质的认可与接受程度,是把“我”塑造成“我们”的过程。文化认同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认同,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认同,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进行文化认同,例如,利用服饰、饮食、手工艺等具体的文化形式进行低层次的文化认同。二是制度文化认同,这是一种中间层次的文化认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制度规范,包括家庭制度、伦理制度、社会制度等,例如,通过对社会制度的剖析对人们进行制度文化认同。三是思想价值观念认同,这是文化认同实践的核心部分,例如,通过教育、宗教等手段进行价值观的培养。不论是具体的文化形式,还是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内容,也就是价值和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的关键就是价值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结晶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发展,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内涵。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着力强调的一个重点。 “主流文化观的践行是抵制错误文化观实践活动的过程,并能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指导地位。”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文化认同,必须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必不可少地要引导高中生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中学阶段是高中生处在人生迅速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更是形成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人格的重要时期。”但在文化学习中,他们以成绩为目标、以考试为动力,批判逻辑思维和客观辩证思想发展仍不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无法透过表面看到背后的客观本质,在做出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和选择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时存在困难。克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研究这种困难就急需养成高中生健康、成熟的文化心理,不浮于事物的表面,不以个人主观意愿和喜恶评判文化现象,做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选择。

常言道:“教有定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文化认同的教学过程中,当面对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化思辨等问题时,以及每单元的综合探究内容,可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议题式教学以情景为载体,依托学科知识,结合社会生活问题,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能够深化文化认知,提升思辨能力;当面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文化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观感知经验,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在高中生学习思想、精神类比较抽象的文化概念和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利用导学案提供支持并帮助学生破解困扰,理清思路,及时查漏补缺,巩固记忆;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文化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和研究性学习法,在合作分享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实践能力。

五、研究内容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认同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国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共识,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丰富思想,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深厚的价值观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感染力与强大凝聚力,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股隐性的、稳定的、持久的力量,进而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自然也成为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精神文化教育。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改变传统说教式育人模式,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前提下,采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通过育人环境的信息传递,润物无声,使置身其中的个体不仅能够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自觉接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通过文化认同的塑造产生情感共鸣,坚定理想信念。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深层文化活动。“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属性,是一种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为重点的对象化、实践化的文化活动。文化认同的塑造也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过程,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认同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育人氛围,彰显文化认同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引导力,需要实现课堂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推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必须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将文化认同融入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性课程之中,并构建系统化、主题化和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研制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模式的作用。

六、研究重点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国家需要价值引领,社会需要文化浸润,人民需要精神滋养。文化认同是个体基于自身价值取向而选择特定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心理活动。只有实现了价值认同,才算真正塑造了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有效实现路径是价值观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明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着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蕴含着鼓舞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系,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拓展价值观的文化认同空间,以构建个人和社会的共同价值认同。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的文化涵化和实践养成,使学生充分在学习中感知、在实践中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以制、强化以基,以恰当的方式提升文化认同的实际效果,进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的塑造是传承并阐释传统,同时赋予传统以新内涵的实践过程。文化认同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构成各个国家、民族自我价值实现和身份认同的根基,为个体或群体提供了文化归属与心理支撑,回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根本问题,因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新内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人。

七、研究思路、过程

本文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第一部分探讨了文化认同的相关知识,对我国文化认同的内涵与特点做出论述,阐述我国文化认同的内容以及方法,介绍了我国文化认同的政策要求和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文化认同,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的性质与特点,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认同的特殊性;第三部分剖析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现状,分析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多角度梳理与总结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够改善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的情况,帮助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认同工作。

(一)准备阶段:2024年3月至2024年4月

1.构建课题研究网络;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3.收集课题相关资料;4.培训课题组成员。

(二)实施阶段:2024年4月至2024年12月

1.探索课题实施策略;2.邀请专家进行指导;3.制定一系列课题问卷调查;4.研究实际案例;5.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24年12月至2025年6月

1.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3.课题最终成果——论文,实际运用课题教学,进行推广。

八、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以及有关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及《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政治议题式教学对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超越》、《情境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实施高中政治课程情境化教学,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政治情境式教学实践研究》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类专著和报刊杂志进行文献研究,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问卷调查法

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三)课堂观察法

用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堂师生表现情况,分析情境化设问的有效性。

(四)行动研究法

政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教学,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九、课题分工


 

十、预期成果


 

十一、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认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占据着越来

越重要的地位。对高中生而言,文化认同能使其运用文化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既能增强价值辨析能力,开拓思路,多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又能提高自身素养,规范行为,加强凝聚力和归属感;对教师来说,文化认同教学能够促使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实现学科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价值引领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概言之,文化认同的培育有利于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和模式,挖掘文化育人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育者必须转变理念和认知,建立健全文化认同内容,培养高中生健康成熟的文化心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同时,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实现文化认同的合力,推动高中生文化认同稳步发展。

(二)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以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内出现的认同危机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背景,侧重对教学中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基于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文化认同的分析,总结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的性质和特点,这是本文第一个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现状的分析,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克服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文化认同的局限性,这是本文第二个可能的创新之处。研究借鉴了文化哲学、文化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教学法领域等诸多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多种学术研究交叉领域下展开,运用学生心理发展和文化学习的内在逻辑规律“认知—热爱—相信—文化归属感”进行论文行文脉络和内容的架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构建文化认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养成高中生的文化自信等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十二、条件保障

时间上课题组成员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专项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把高一、高二、高三几个年级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平时,课题组成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资料,并根据研究计划和分工展开研究,撰写研究论文,整理好各种开发的过程性资料,汇编成册。

课题研究资料的获得,本校图书馆按期订阅各类书报杂志,图书馆藏书丰富,每日开放供师生阅读,网络技术日益发达,教师通过网络获取书籍知识的渠道增大,学校开展每周读一篇文章的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读书、学习的机会。

课题研究资料(包括研究方案、理论学习材料、阶段性报告、课题研究论文、课题进展情况、经验总结等)均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课题组成员,结合课堂教学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做好记录与反思。

学校将设立了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附参考文献: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文化认同培养研究》 崔园园

2.《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崔建新

3.《“大思政课”视域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一体化》 陈吉钰

4.《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李琰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文化认同研究》 夏苏玲

6.《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体化呈现》 程林

7.《高中思政课程中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王嘉学

8.《“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路径》 王春英

 

附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NCIC.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北路18号 | 邮编:211700

苏ICP备10097129号-1 | 技术支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信息中心